<
下载

【教育资讯】高考志愿填报要当心!近百所高校200余个学位点将被重新评估

2017-04-21 16:24:33

还有不到50天的时候,高三学子们就将迎来高考了,而在经历高考后,还有一项“纠结”的课题摆在考生和家长面前,那就是在志愿填报时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专业。

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就高校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发出通知,其中明确,2016年参评的16个学位授权点,评估结果均为“合格”,可继续行使学位授权;2017年,将对2013年获得授权的学术学位授权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进行专项评估。

而在去年10月,教育部曾公布了576个撤销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涉及175所高校,其中既有评估不合格的,也有高校自己主动撤销的,一时间引发热议。今年,又有200多个学位点将接受评估,涉及近百所高校。

2017年有哪些学位点将进行评估?请点此查看

为什么要开展学位授权点评估?对于广大考生和家长来说,这一变化会对选择专业、填报志愿产生哪些影响呢?

评估目的:纠正专业设置缺陷,着力发展优势学科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急剧扩张,十几年间在校生人数增长近10倍,不少高校片面地把“学位点”的数量作为实力的体现,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准备得并不充足就贸然“上马”,各类学位授权点遍地开花,教育质量却难以保证。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很多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人才供求矛盾突出,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对高校学位授权点的动态调整,是对过去盲目追求专业设置“高大全”的纠正,同时,学校撤销不成熟的学位点,可以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其他地方,更大程度地发展优势学科建设。

被评为“不合格”有什么后果?

去年的教育部通知规定,评估结果为“不合格”的学位授权点,自发文之日起撤销学位授权,而且5年之内不得重新申请;评估结果为“限期整改”的学位授权点,即日起要进行为期两年的整改。

2016年,这些专业和地区被撤销的的学科点最多

去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关于下达2016年动态调整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共撤销了576个硕士、博士的学位授权点,涉及25个省份的175所高校,是近些年规模最大的一次动态调整。

1、软件工程被撤学位点最多

据统计,被撤销的576个学位点中,撤销学位点最多的专业是软件工程,达到35个。在十几年前,教育部曾重点支持一些大学试点建立软件学院,大规模地快速培养软件人才,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才需求,但如今,却出现教育质量不高、人才供过于求的情况。另外,工程、生态学、统计学、应用化学等专业被撤销的学位点都超过10个,排在前列。

2、撤销学位点的高校多集中在北京

从撤销学位点较多的省份来看,北京市撤销的最多,高达71个,共涉及14所大学的71个学科;湖南省也大幅撤销了55个,江西省撤销43个,浙江省撤销42个,湖北省撤销39个,山东省撤销33个,辽宁省撤销33个,江苏省撤销29个,吉林省撤销29个。

3、应用型专业和专业学位增设较多

去年这次学位授权点的动态调整,除了撤销576个学位点之外,还调整增列了365个学位点,其中应用型学科较多,最多的学科为会计,像法律、翻译、设计等专业也都位居前列

此外,撤销最多的是学术学位硕士点,是专业学位硕士点的4倍多;增长比例最大的是专业学位硕士点,增长了157%,反映出高校更加重视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

学位授权点评估,对高考生选专业有哪些参考价值?

专业学位授权点的评估,虽然针对的是硕士点和博士点,但对于2个多月后将迎来高考的高三学子来说,哪些学位点被列入评估名单,哪些学位点被撤销,在选择本科专业时依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价值1:就业市场变化,热门专业未必好就业

去年,软件工程成为被撤销学位点最多的学科,曾经的热门专业遇冷,其实是就业市场的折射。近年来,企业运营成本不断加大,特别是在工程类、系统科学等专业方面,企业没有大量的时间提供给人学习成长的周期,而是更多地侧重在社会上找半成手,希望可以直接用到更加成熟的人才。因此,对于青睐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工业工程、生态学、统计学等专业的高考生来说,在选择专业时,要更多考虑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参考价值2:应用型专业、新兴专业受重视

去年增设的365个学位点中,会计,法律、翻译、设计等偏向应用型的专业数量较多,而相比于学术学位硕士点的大量撤销,专业学位硕士点增长了157%,这些变化,反映出高校更加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此外,一些高校还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增列了一批国家亟需的学位点,比如网络空间安全、城乡规划学等新兴专业。因此,考生在选择专业时,不妨多考虑这些应用型专业和新兴专业。

除了关注高校学位点的变化,在选择专业时,考生们还要明白下面这些道理。

1、专业冷与热神马都是浮云

填报志愿时,各专业的就业率无疑是考生和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全国大学毕业生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是让考生和家长心惊胆战。于是大家争相挑选“热门”专业,以为这样便能为四年后的就业买下一份保险。

以就业率作为高考志愿填报的风向标,很简单,很实用:冷门专业意味着社会需求少、就业率低,热门专业则表明就业率高。

它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将它无限放大。第一,我们不能由就业这一个要素来决定自己在四年里应该学什么;第二,此时的“热门”并不代表今后会一直热门。

2、就业拼的不是专业,而是个人真正能力

社会环境、市场行情对就业有影响,对专业的选择有干预,然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专业掩埋之下的真正能力,是个人综合实力的竞争,而不是“冷”学科和“热”专业的比拼。

一个“热到发烫”的专业里,也有同学找不到工作;很冷门的专业里,却有“牛人”可以任意挑选自己想从事的工作。所以,对不同的人而言,专业与就业(以及收入)的关联程度是不同的。有没有好工作取决于在大学四年做了什么,而不是取决于考进了什么专业。

3、选专业,性格、兴趣最给力

不管学习什么专业,我们都要遵循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更实际的就业优势、留学优势等问题。我们要做的是:了解自己的性格,发掘自己的兴趣。

性格是指人在态度和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人与人之间最核心的差异。心理学家海伦·帕玛把人的性格分为九种:完美型、助人型、成就型、艺术型、理智型、疑惑型、活跃型、领袖型、和平型。不同性格的人与各类专业、职业有不同的匹配关系。

职场中,很多企业在招聘新人时,也将性格测试放在重要地位。他们认为,一个人能力不足,可通过培训提高;但一个人的性格与专业、职业不匹配,要改变起来,就困难多了。

考生家长可以直接在求学宝APP的职业性格测评里测一测,看看你属于什么型,适合什么职业,这个职业对应的又有哪些专业可以报考。

4、专业选择失误,不是世界末日

如果出现专业与学校冲突的情况,甚至专业选择失误,千万不要破罐子破摔;要相信,大学教育完全可以弥补你的损失。

首先,许多学校都在尝试按大类招生或对学生开展通识教育,这些都可以弥补专业教育的缺陷,加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其次,很多学校为大学生提供了转专业的机会,让学生进大学后可以重新选择。再次,在转专业不成功的情况下,学校还提供有第二专业、第二学位和跨校辅修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有机会接触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就此而言,对高校学位授权点进行评估,打破其“终身制”也是一场供给侧改革,通过优化高校学科布局,引导高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让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高校在不同的层次和领域争创一流,形成各自的特色,才能满足不同教育者的多元需求,也是大学发展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