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

浙江高考英语加权赋分是体现公平?还是无视基层的决策!

2018-12-07 12:07:48

2018年11月,浙江英语高考成绩引发了巨大争议。因部分考生成绩与实际考试成绩不符,遭到部分考生和家长质疑。

在既没有民意调查,也没有法律依据,更不公开详细理由和操作细则的情况下,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对“阅读等两部分加权赋分”,修改了26万考生的高考成绩,并且在家长、媒体的广泛质疑下才承认了修改高考成绩的做法。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发布《关于英语科目考试成绩的说明》:说明颁布成绩经过“人为”调整,进行了加权赋分。

《说明》一出,质疑的声音不但没有平息,反而进一步扩大,质疑从”成绩错了“转向为”加权赋分任性操作“是否公平公正。

所谓“根据难度系数进行加权赋分”,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可能是这样的意思:

得分率低的题调低分值,得分率高的题调高分值。

也就是难题的分值调低,容易题的分值调高,平均分拉上去,而优秀考生的分数优势就下降了,差距变小了。

虽然官方没有宣布调整分数的具体理由,但考试院的回应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舆论的普遍猜测,即为了保持平均分、关键位置分布和往年基本一致。而如果平均分、关键位置分布等指标和往年差距太大,可能需要有人承担责任,舆论推测考试院的做法是为了维护部门利益。

无论动机如何,浙江考试院的做法影响到的已经不止于这次的26万浙江考生,无论出于什么理由,不事先公开就擅自修改高考成绩,摧毁了整个中国高考制度的公信力。人们难免要问,以前各地的历次高考,有没有出于类似原因的成绩微调,只是影响不够大,大家都被蒙在鼓中呢?显然历次高考都可能有同样的修改分数动机。

事后修改成绩的做法,破坏了自科举制度以来中国未曾动摇的考试精神和契约精神,这样神圣而严肃的生命线居然被如此轻易突破,对中国老百姓的触动恐怕要比“基因编辑婴儿”更甚。

加权后的分数,一方面与原分数不同,加了分数的考生和家长或许有一种中大奖的感觉,没有加分甚至在等级赋分上却有了“吃大亏”的感觉的考生和家长如何想——吃了大亏的,自然是不会同意的。

高考被认为是最公平的制度之一,这也是部分高考改革被许多人诟病的原因。但这件事表明了对高考进行先斩后奏甚至斩而不奏式的黑箱操作,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轻易的,是真实发生的。

“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背后是任性用权的乱作为。高考考试早已有一套完整的考试办法,此次浙江教育厅却临时动议搞了个加权赋分,貌似高深先进的计算办法,却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另外,加权赋分的决策过程存在严重的程序合法性。退一步讲,就算你加权赋分有道理,但你临时决策的程序有问题,你的复杂计算办法老百姓也看不懂,这样既不合情也不合规的加权赋分,就是有权就任性,罔顾民意乱作为,讲严重点就是愚弄老百姓、欺负老百姓。

最让公众拍掌叫好的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对事件高度重视、反应快速,调处结果严肃认真、令人信服,11月24日,事情发生。随后,省委、省政府介入。12月1日,成立了由省长亲自挂帅的调查组专门调查此事。12月4日,省委常委会专题听取调查结果和研究处理意见。12月5日,正式对外公布调查和处理结果,取消加权赋分,恢复原始得分,省教育厅厅长被责令辞职,相关领导受到相应处分。从时间上来看,整个事件从发生、调查处理到结果公布,仅仅11天时间。

教育公平的体现其实很简单:是一种“弱者权利保障”的公平,这和“我弱我有理”不同,教育层面的“弱者权利保障”是教育公平的基石。

高考制度作为我国实行几十年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虽然屡遭质疑,历经改革,却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原因就在于:高考是基层民众接受教育,融入社会的一条“捷径”。

而这条“捷径”的公平,则是一种很重要的属性。或者说,是这条“捷径”能够成立的属性。

而本次浙江高考英语学科加权赋分,正是因为它触动“分数”这个敏感点,换言之,它触及了“高考公平“的底线。

目前高考改制现行制度下,必然会出现问题,只是掩盖在了考试难度相差不大,大部分考生参加了两次考试,考试次数和样本数据太少的情况中:这次浙江暴露出的问题,对于所有进入高考改革的省份,都是一个警示。

公平、公正,是高考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基石。只有这样,高考才能走的更远,才能让人们更加信任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