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二本院校志愿填报攻略 考生家长必读

高考志愿 填报技巧

录取人数最多的招生批次

对绝大多数高考生来说,二本是个极其重要的录取批次:成绩中等偏上的同学,考分对应的基本上是二本院校,冲击公办本科的希望尽数寄托于此;成绩优异的同学,只有填报好二本志愿,才能心无牵挂地放手冲击名牌大学——能被一本录取固然好,万一因为某种原因落进了二本,因为有理想院校托底作退路,也不至于满盘皆输。

也许你真的不了解二本

关于二本,考生及其家长中流传着许多似是而非的说法,比如说:“一本院校比二本院校好”“二本院校分数线比一本低”,等等。其实,这些都只是大概印象,如果具体到某个院校或某个专业的话,这个说法就需要大加斟酌了。

比如说,重庆大学头顶教育部直属、985、211等多项华冠,但其采矿工程专业 (专业排名稳居全国前列)却由于社会偏见等原因,在不少省份曾经多年委屈于二本批次招生。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主打专业近几年在河南主要招一本生、在外省主要招二本生,但其水利水电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教研实力、就业质量却是很多名牌大学都无法比拟的。

一定要带着目的定志愿

如果你想在本科毕业后就业,强烈建议你充分考虑地域因素的影响——选择北京(环渤海地区)、上海(长三角地区)、广东(珠三角地区)以及其他经 济发达地区读大学,对将来的就业更有利。

如果这些城市二本院校的录取分数超过了你的考分,建议你先选择周边省份打“伏击”,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升级 版:比如毕业后想在北京就业,可以选择天津、河北的高校;如果想去上海,可以先在江苏、浙江的院校中“撒网”;如果计划南下广东,可以考虑湖北、湖南的高 校,这里的毕业生一向有“孔雀东南飞”的传统,已在南粤大地打下了声望。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的中分段考生如果愿意“背井离乡”, 到外地去读大学,那么可供选择的对象顿时就成几何级增长;那些经济较落后省份的考生,如果你的分数有竞争优势,则不妨考虑报考热门区域及次热门区域的院校 ——即使你将来回原籍就业,老家那些单位也会因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等观念,认为从经济发达地区回来的学生素质更高,从而给你提供更多的机会。

如果本科只是你的跳板,你已把读研作为下一步的中心任务,那么学风好、重基础、考研氛围浓郁的二本院校则是上上之选。一些院校,如曲阜师范大 学、鲁东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都是声名远播的“考研基地”,在这里,“不想考研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校也为大家积极创设考研的软硬条件, 这片热土无疑会推动你的梦想。

如果有可能,建议尽量选择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或其他省会城市的院校,因为这里院校集中,招收研究生的机构多,考研辅导机构多……对这部分同学而言,本科阶段只是为了打下专业基础,有利于考研的学校就是好学校。

当然,你也可以依据自己已经确立下来的未来发展方向来选择院校和专业,前提是你必须对未来有清醒而肯定的认识。

许多二本院校都承担着为本地区或某行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其发展水平、办学实力既和当地的经济水平息息相关,又和某一产业、某一行业的发展状况唇齿相依。如果你想选择机械类专业,不妨考虑东三省的学校,在这些地处老工业基地的院校学机械,师资、实训、实习、就业等都有着天时、地利之便。

同时,你必须要弄明白的是自己将来想朝什么方向发展:因为,二本院校的机械学科一般都有侧重方向,有的侧重纺织机械、有的侧重矿山机械、有的侧重港口机械、有的侧重轻工机械、有的侧重建筑机械……不同学校可能会使你未来的发展方向截然不同。

再以材料类专业为例,二本院校的专业方向通常和本地实际相结合,如,河南科技大学与全国知名的耐火材料研究所比邻,学校在耐火材料方面就有自身的优势;景德镇陶瓷学院,则在陶瓷材料方面见长;北京建筑工程大学的材料学科,其特色主要集中在建筑材料方面;中原工学院由郑州纺织工学院改建而来,其材料学科则偏重于纤维成型及改性等方向。选择不同的学科方向,决定着不同的学业领域和职业发展方向。

上大学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投资,所以也必须考虑成本与产出,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来说,可以考虑选择师范类、农林类、民族类、地矿类等收费低廉的院校或专业;国防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不少二本院校都有国防生招生指标。

二本更要拉梯度

之所以强调志愿梯度,终极目的是为了增加你的被录取几率。志愿填报讲究稳中求胜,二批次的填报更要“稳”,道理很简单:一旦从本批次落选,你要么只能读学费高、社会认可度低的三本,要么只能降到专科批次录取。

从经验来看,每年都有不少一本线上的踩线生因为知道自己的分数在一批次不具备竞争力,所以把录取的主要希望寄托在了二批次,这当然是一种明智的策略,可是许多考生此时容易盲目乐观或自大,认为自己的考分比二本分数线高出不少,无论报哪所二本还不都是手到擒来?

于是大笔一挥随意填写志愿,院校梯度、专业梯度、地域梯度全不讲了,选的全是热门城市的热门院校中的热门专业(以下简称“三热”)。要知道,很多热门地区的实力二本院校,社会认知度高、专业热门、地域好,录取分常年都在 一本线以上,某些二本院校在某些年、某些省的录取线甚至超过了上海交大、南开等塔尖院校。

二本院校的综合实力差距很大,录取分数线的差距更大,“革命形势”之复杂足以颠覆我们的常规思维,反复研究目标院校最近3-5年的录取分数线、 录取位次此时显得异常重要。

注意:研究这些定输赢定乾坤的资料时,不仅要看最低分、平均分、最低位次,更要重视最高分、最高位次,“一分都不浪费”通常只 是理想化的境界,迷信于此很可能将你带入万劫不复的窘境,在分数上留有余地才能让你进退裕如。如果你没有分数上的优势,一定不要忘记“同意专业调剂”。在考分不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切忌盲目追逐“三热”。

与前文提到的热门二本院校相对应的,是最近新建的一些本科院校。因为本科教育确立时间较短,这些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师资不足等问题,尤其是与学校特色战略相关学科的师资力量不足,设施等方面也会存在欠缺。不过,这些院校的录取分数很平稳,略高出二本线基本上都能被录取

读到这里,问题又来了:二本院校数量如此庞大,质量如此良莠不齐,我们该怎样一一甄别呢?

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是看该校的分省招生计划:实力强的二本院校通常会在外省(市、自治区)投放较多的招生计划,而那些不具竞争优势的学校因为名 声不够响亮、实力不够强劲,通常会将招生范围局限于本省(市、自治区)及经济较落后的省份。

当然,这只是对学校初步的判定,你还应该进一步关注一下该校的 硕博点、省级以上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特色专业建设点、师资结构、校友力量,等等数据都能直观反映学校的学科实力、人才培养质量。

另外,从院校类型来看,二本批次中面向全国招生的大户一是师范、农林、工科、财经等专业性院校二是省属地方性综合大学。如果你明确知晓自己的 兴趣、专长、志向,不妨报考专业性院校。如果你兴趣、志向未定,或者喜欢数理化文史哲等基础性学科,建议报考本省的综合性大学,这类学校很可能更利于你的学习和成长。

如果你计划报考省内学校,“多打听”和“实地考察”则是最稳妥的甄别方法:本省学校因为大家通常比较熟悉,你的老师、邻居、上届学兄学姐或父母的熟人中就有其校友,认真打听一番对该校的口碑也就大致心中有数了。实在还不放心,亲自去学校一趟也不是什么麻烦的事儿。前面我们说过“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本地和尚”的优势在于人脉广、地头熟,就读这类院校很利于你将来在本地发展——师生、同学、老乡,会使你在“熟人社会”中一呼百应、如鱼得水。

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社会上有种比较主流的说法是“一本选学校,二本选专业”,选到了学校擅长且又适合自己的专业,岂不就是找到了美味的蛋糕?

也你会认为学校的特色专业肯定是录取分较高的专业之一,其实不然。某校重点专业的确定主要是看师资力量、实验设备和研究成果,和热门与否并无关系。很多学校的重点专业不是因为实力不济,而是因为该专业服务的行业较为冷门或者不景气,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于是在高考录取时就造成乏人问津、录取分数偏低。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犯了难:学校的优势专业就业不好,难道我应该选一个“水”专业?

关于专业的选择,我们应该从大范围来看,从行业大势来考虑——那些与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相符合,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专业,有时在就业上会小有波动,但长远看却是坚挺的,比如土木、建筑、化工、机械、电子、材料、地质、能源等专业,只要中国经济、社会在发展,社会对学这些专业的大学生就有旺盛需求。

更何况,有些所谓的“冷门”或“热门”只是社会舆论强贴的标签:都说采矿工程、石油工程等专业“冷”,你看人家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薪水了吗?相反,一些专业虽然看起来热门,但“含金量”很低,例如高烧不退的法学专业,开设院校太泛太多,遍地开花,毕业生就业形势其实很不好,二本院校尤甚,考到律师资格证的人很少,从事本专业的人更少。

国家政策规定,热门专业的学费可以上浮20%左右,从这个角度考虑的话,看专业是否热门,注意一下学费就可以心中有数了。判定一个专业的“含金 量”,还可以从录取分数来看:如果连续几年录取分数较高,且相对平稳,那么这个专业的质量还是有一定保障的。

另一个途径就是关注该专业的就业率,校方公布的就业率虽然受到很多人质疑,但是同一院校不同专业之间就业率的横向对比还是能看出来优劣的。如果你不确定某个专业是否适合自己,可以看一下该专业毕业生 的就业流向,看看前人的这些就业单位是不是你想要的。有时间的话,也不妨听听“民间呼声”——所有院校的贴吧、论坛里虽然会有很多牢骚、不满,但是客观的 评价也有很多,正反结合着去评估就容易接近真相。

以上这些都是从就业角度来考虑,如果你打定主意要读研,则要重点考虑学校的重点专业——这些重点专业的师资和实验设备都能为你的学习带来更大的便利,甚至你还可以得到其他专业没有的保研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