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山大道589号

打造行走的艺术课堂,她给了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高考志愿

楚天都市报6月27日讯(记者揭明玥 通讯员张利 周雅婷)“教师的崇高,在于成全生命的美好,提升生命的品质。”这是武汉华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院长李娇第一天当老师时,给自己定下的座右铭。从教十余年,李娇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致力于创新民办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将艺术生的设计作品从校园推向市场;并用专业知识投身公益,多年来为四川马边彝族的孩子们送去艺术的梦想。


多举措让学生离美近一点
“基础知识的储备和专业视野的拓展非常重要,只有打开了发现美的眼睛,才能创造美的可能。”李娇介绍,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很多是在高中阶段突击学习美术,往往都存在专业基础薄弱、知识范围有限、自我意识较强等问题。这样的生源,给教学带来了很大挑战。

为了改变这个困局,李娇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审美福利包”:坚持每年参与新生入学教育;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开设艺术专业讲座;先后邀请了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密苏里大学等国外高校教授和香港著名设计师,为学生做学术报告;建立传统工艺实训基地,将景泰蓝、阳新布贴、汉绣、剪纸、陶艺等传统文化引入校园、融入课程;发起创建“遇见美·艺术沙龙”交流平台,举办“设计师眼中的设计思维”“修缮在笔尖,咫尺匠心难——中国古建彩画沙龙”等系列活动,通过分享“美”文化,拓展学生的审美眼界。


在教学工作上,李娇也经常变换“花样”,如推动实施了课程“双导”制,即除了专业课教师,还邀请企业专家进课堂,从市场角度对学生作品进行考核评价。通俗的语言、形象的设计作品、企业专家的视角……学生们纷纷反映“艺术专业课不再高深莫测,而是一种接地气的美之享受”。

“艺术作品不能孤芳自赏,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李娇回忆,为了提高艺术生的就业信心,同时让艺术作品真正发挥它的社会价值,她承办了“武汉设计周”“尖荷行动”等一系列校企联合创新创业活动,并与当代教育集团、武汉漫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多次设计大赛或产品设计开发。

李娇还在该学院建立了“1957·创意市集”“1957设计中心”,将其作为艺术生的实践实训基地,以学科专业竞赛为驱动,采取项目化管理,由骨干教师进行专业指导。近几年,该学院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及行业顶级比赛奖项,累计200多项,完成了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和企业项目100多项、获国家专利50多项。

在近几年的毕业设计中,李娇更是将企业社会项目大量融入毕业设计,不少作品直接从企业直接“相中”,实现了创意与市场的“无缝对接”。通过产学研一体,她的不少学生团队,与企业签订了作品授权开发协议书,部分创新成果已转化为企业生产项目并投产上市。该院学生的毕业作品展,先后在长江艺术观邸、武汉创意天地、当代教育集团、湖北美术馆进行了巡展。

用公益和爱心传展示艺术之美
“美的传递不是作品的简单展示,而是公益和爱心的传承。”在带领学生追寻美的过程中,李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进行了深入思考,发起创建了“生活美·加油站”公益项目,将艺术课程搬进爱心机构。

“摘把野花放床头,带走柏香的愁,插枝绿叶山间走,带走柏香的忧……”这是李娇带领学生为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劳动乡柏香村,创作的原创歌曲——《柏香》。每年七八月暑假时分,李娇都会带领8名学生,走进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小凉山区深处,开展“三下乡”活动,用艺术专业知识,给当地村民和留守儿童开启艺术的大门,连通大山之外的世界。

活动期间,李娇与学生们一起,为柏乡村的孩子们开展艺术夏令营,开展软陶课、剪纸课、绘画课、音乐课、舞蹈课等丰富多彩的艺术课程;为从来没有走出大山、一辈子没有拍过照片的空巢老人,拍摄了一面“微笑墙”;进行一系列精准扶贫调研,拍摄了调研视频《白云深处有人家之柏香新寨》……将爱和艺术创意传递给孩子们。

在2018年暑期支教活动结束离开柏乡村的前夕,李娇被当地村委会授予为柏乡村“荣誉村民”称号。同时她将柏乡村正式成立为该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并表示“每年暑期都会来这里,将爱和艺术创意传递给孩子将会是她和柏乡村一辈子的约定。”

预报名前请先注册

已有求学宝账号,去登录

登录

去注册

院校预报名

预报名表示将您的信息提前报备至大学,招办提前规划,但不影响您正式的志愿填报